Tree Indexes
最后更新于
最后更新于
噩梦 B+ Tree 要来了。
本节主要介绍 Table Indexes 的最常见数据结构:B+ Tree。
表索引是表属性的子集的副本,这些属性被组织和 / 或排序以使用这些属性的子集进行有效访问。
其实 B-Tree 是一个家族其中包括了 B Tree、B+ Tree、B* Tree、B-Link Tree。 B Tree 把 key-value 存储在所有结点,而 B+ Tree 只在 leaf node 存储 key-value,inner node 指导搜索过程。
B+ Tree 是一种自平衡树,searches, sequential access, insertions, and deletions in O(log n)。 A B+ Tree is an M-way search tree with the following properties:
It is perfectly balanced (i.e., every leaf node is at the same depth).
Every node other than(除了) the root, is at least half-full
Every inner node(非叶子结点) with k keys has k+1 non-null children
每一个 B+ Tree node 都是由 key/value 组成的,一般情况下都根据 key 进行排序。
The keys are derived from the attributes(s) that the index is based on.
The values will differ based on whether the node is classified as inner nodes or leaf nodes.
key 都没啥变化,主要是 value 会在 leaf node 上有不同。
Leaf Node values
在 leaf node 上的 value 有两种存储情况:
Approach #1: Record Ids A pointer to the location of the tuple that the index entry corresponds to. 一个指针指向 tuple 的位置。
Approach #2: Tuple Data The actual contents of the tuple is stored in the leaf node.Secondary indexes have to store the record id as their values. tuple 的实际内容。
找到正确的叶子节点 L。
把 data entry 放到 L 并且排序。
如果 L 有足够的空间,结束;否则分裂 L 成两个 L 和 L2,重新分配 entry,插入 L2 的 index entry 到 L 的父节点,如果父节点没有足够空间,递归分裂。
从 root Node 开始,找到正确的 leaf node L。
删除 entry。
如果 L 仍处于半满状态,结束;否则首先尝试从 sibling (adjacent node with same parent as L),如果失败,则合并 L 和 sibling。
如果合并成功,则可能需要递归的删除父节点的 entry。
通俗的说,就是表按照主键排序而存储,其顺序和其磁盘顺序一致。
一般而言,越慢的硬盘越大的 node size。
由于 merge 的操作太大,偶尔延迟 merge 操作或者定时的重建 tree 会更好。
Approach #1: Pointers Store the keys as pointers to the tuple’s attribute.
Approach #2: Variable Length Nodes
The size of each node in the index can vary.
Requires careful memory management.
Approach #3: Padding Always pad the key to be max length of the key type.
Approach #4: Key Map / Indirection Embed an array of pointers that map to the key + value list within the node.
Approach #1: Duplicate Keys Use the same leaf node layout but store duplicate keys multiple times.
Approach #2: Value Lists Store each key only once and maintain a linked list of unique values.
Approach #1: Linear Scan node keys from beginning to end.
Approach #2: Binary Jump to middle key, pivot left/right depending on comparison.
Approach #3: Interpolation Approximate location of desired key based on known distribution of keys. 个人感觉二叉更好一点,无论是时间上还是代码上。
在 leaf node 的 keys 可能会有相同的 prefix,为了节省空间可以提取相同的 prefix,时间换空间。这个的确能带来性能提升。
在 inner node 中,如果一定长度的 prefix 已经可以指引搜索了,那可以把后缀斩断,只存储前面的 prefix。这个用的少一定。
建造 B+ Tree 最快的方式是先将 keys 排好序,然后自底而上的建造。
Nodes 使用 page id 来存储其它 nodes 的引用,DBMS 每次需要首先从 page table 中获取对应的内存地址,然后才能获取相应的 nodes 本身,如果 page 已经在 buffer pool 中,我们可以直接存储其它 page 在 buffer pool 中的内存地址作为引用,从而提高访问效率。感觉没啥必要的优化。
DBMS 会自动创建索引来增强完整性约数(integrity constraints),包括:Primary Keys、Unique Constraints。
只针对表的部分建立 index,有效减少 index 的大小和维护成本。
如果某次 query 是 index 的子集,那么 query 不用去获取 tuple,直接完成 query。 甚至可以在创建索引的时候 include 某个列,这样会存储在 leaf node,方便 query。
ndex 中的 key 不一定是 column 中的原始值,也可以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值。
这就不多说了,也用不上。